就業——民生之本 和諧之基
習近平總書記指出,就業是永恒的課題,牽動著千家萬戶的生活,任何時候都要抓好,特別是扶持小微企業和服務業發展,努力增加就業崗位。早在90年代初,槐底就把穩定就業放在重點位置,拓寬就業空間,積極開發三產服務業,二十多年來,懷特精心打造的一站式商圈,不僅營造了一個新的城市副中心,同時還解決了全村2500多名勞動力,為社會創造就業崗位5萬多個,確保了就業形勢的穩定。
什么是民生?簡單而言,民生就是廣大人民群眾有活干,有學上,有飯吃,有衣穿,有屋住,病有醫,老有養,生活幸福,都過上好日子?;钡咨钪?/span>“只有穩定的就業,百姓才能安居樂業”。上世紀八十年代,面對城市不斷擴容,征地開始頻繁,如何讓失地農民走出貧困,如何妥善解決失地農民的生存發展問題,幫助他們開拓新的收入渠道,伴隨著改革的春風,槐底村開始興辦集體企業,產品涉及木器加工、汽車修理、服裝加工、印刷等多個門類,實現了農業向二產的轉變,村民除了種地外,也能進廠掙工資。
槐底走入城市已然大勢所趨,然而村辦小企業開始效益滑坡,村民就業渠道狹窄,失業問題日益突出。及至上世紀90年代初,五千多名槐底人如何生存,融入城市的槐底將走向何處,成為了一個擺在所有槐底人面前亟待破解的難題。當家人陳玉信有自己的一套“得失辯證法”,他說:“我們不能光看槐底村失去了多少地,更應該看到我們得到了些什么。我們得到了基礎設施的改善,得到了區位優勢,得到了人口遷移,涵養了一個消費市場?!鞭r民對土地最樸素的感情,連同實現小康的強烈愿望,匯聚成槐底人三產大開發的強大動力。從槐底到懷特,兩委一班人審時度勢,緊抓機遇提出了“借區位優勢,打三產牌,組團式發展”的思路。
除了城市道路占地,槐底堅持“不賣地,自我改造,自我開發”。多年來,槐底沒有出讓一分土地,而是城市的路修到哪里,他們的店面就建到哪里,一個個“懷特系”的商業招牌在槐底的土地上生長、壯大。三產開發拓寬了村民的就業渠道,“金街銀鋪”一舉吸納了全村2500多名閑置勞動力就業,還為社會創造就業崗位6萬多個,中央電視臺《新聞聯播》頭條報道了我們的做法。這種創新給槐底插上了騰飛的翅膀?;钡兹擞枚嗄甑臅r間,憑著一股闖勁兒創造了自己的發展速度,打造了三產服務、商業開發、旅游休閑、文化教育、配套加工等五大產業,走上了多業態城市綜合體的飛躍發展之路。
目前外來務工人員已經超過槐底村人口總數。在槐底村,勞動力不是過剩而是不足,這是一個值得注意的信號,它寓示著在城中村發展第三產業不僅有助于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,而且對城市人口就業同樣具有極強的增容能力。
穩定的工作帶來的不僅是居民心態上的平和,企業培訓和崗位鍛煉也為員工提升素質、實現進步、促進成長創造了有力條件,形成了員工商戶與企業共成長、同進步的良性互動。
“沒有穩定的就業,發展不可持續;沒有高質量的就業,百姓不會幸?!?。隨著懷特就業環境的逐年改善,選擇在家門口就業的人多了,很多大學生也紛紛返鄉,為家鄉的發展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。高學歷、高素質的人才加入到懷特的發展中,使得懷特向著更大、更強、更實、更久的百年企業目標進發。
李克強總理指出“就業是最大的民生”,這句話有何深意呢?其實,它道出了民生的本質:一則只有每個勞動者找到合適的崗位,家庭才會富裕,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才會提高;二則只有每個崗位找到合適的勞動者,企業和國家才會強大。多年來,槐底人充分發揮區位優勢,開創了一條依托省會、輻射城鄉、服務城市、致富農民的新路。為失地農村爭得了新的發展空間,為失地農民創造了實實在在的利益。商貿服務業的發展、集體收入的增加,促進了居民員工福利待遇的不斷提升。這一系列惠民政策使懷特居民員工生活富足、安居樂業,使懷特商圈成為一個宜商宜居的幸福家園。